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”这是炎炎烈日下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。玄武湖、莫愁湖公园、浦口西埂莲乡……南京有许多的赏荷好去处。想赏荷,其实还有另一种方式——去文物里探寻,去诗词中领略。今天,就让记者带你来一次别样的“赏荷之旅”。
浪漫优雅,诗词里的荷花别称不胜枚举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……”品性高洁的荷花,历来为人们喜爱。“因为喜爱,荷花的别称非常多。人们一般荷花称为莲花、藕花。”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介绍,古代文人给荷花起的别称更是浪漫优雅,“菡萏、芙蓉、芙蕖、红蕖、水芝、溪客、水芸、泽芝、红衣、玉芝、君子花、水宫仙子、凌波仙子等不胜枚举。”
早在3000多年前,《诗经》中的《陈风·泽陂》就留下了关于荷花的诗句:“彼泽之陂,有蒲与荷。有美一人,伤如之何?寤寐无为,涕泗滂沱。彼泽之陂,有蒲与蕳。有美一人,硕大且卷。寤寐无为,中心悁悁。彼泽之陂,有蒲菡萏。有美一人,硕大且俨。寤寐无为,辗转伏枕。”在这首诗中,就将荷花称为“菡萏”。
宋代大文豪苏轼的《鹧鸪天·林断山明竹隐墙》中,则将荷花称为“红蕖”。“林断山明竹隐墙,乱蝉衰草小池塘。翻空白鸟时时见,照水红蕖细细香。”寥寥数句就描绘了夏日雨后乡村的清幽景色:远处高山耸立,近处绿树葱郁,竹林环绕,飞鸟穿空,乱蝉鸣叫,岸边小池塘里,红色的荷花散发出幽幽的清香。
饮酒赏荷,是古代文人一大乐事。南宋词人葛立方在《卜算子·席间再作》中,写下“袅袅水芝红,脉脉蒹葭浦。淅淅西风淡淡烟,几点疏疏雨。草草展杯觞,对此盈盈女。叶叶红衣当酒船,细细流霞举。”文中的“水芝”就是荷花,正婷婷袅袅绽放,阵阵西风吹起了淡淡的轻烟,又落下了稀疏的雨滴……这首词仿若一幅色彩清新淡雅的中国画,让人一下感受到夏日雨后荷花的气韵和神态。
匠心独具,荷花杯荷花盏惊艳又实用
因为爱荷,所以古代的文物中,有许多都跟荷花有关。
“古人有一种独特的喝酒方式叫‘碧筒饮’。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,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,然后从茎管中吸酒,人饮莲茎,一口将酒饮尽。由‘碧筒饮’衍生出的酒杯叫‘荷杯’‘荷盏’。文物中有不少这类器具。”赵翌说。
在故宫博物院里,有两只清代荷叶形杯,匠心独具,刻工精细,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,放在一起相映成趣。犀角雕莲蓬荷叶形杯,杯口雕成敞阔外撇的荷叶形,叶上筋脉生动。外壁下部镂刻荷花与微卷的小荷叶、蒲草,收束成把莲,并构成底座,平稳地架住杯身。杯内底有一洞与流相通,流口上翘。饮者托杯,不用倾斜,即可直接从流口吸入杯内之酒水。犀角雕折枝荷叶形杯,杯身为一枝大荷叶,又镂雕数小枝盘旋环绕,并雕莲叶、莲蓬、莲花、花苞及一茎蓼草作为衬托。近口沿处雕一螃蟹,以螯剪荷茎,憨态可掬,饶有生趣。杯流稍高于杯口且微曲,使作品愈显纤秀,其中空与杯内空处相通,似暗合“心有灵犀”的诗意。
南京市博物总馆藏清代粉彩莲瓣形秋操杯,以高颜值著称。令人一眼惊艳的便是它柔和又不失典雅的粉色荷花造型,杯口以起伏的荷花花瓣为型,浅绿色的荷梗被做成中空的吸管,上面点缀点点黑色,象征叶梗小刺。荷梗既为杯柄,又为吸管,设计着实巧妙。
甘肃省博物馆有一件精美绝伦的玻璃莲花托盏,它的主人是元代陇西望族——汪氏。托盏为普兰色半透明玻璃质地,盏身呈七瓣莲花形,托外边沿呈八瓣莲花形,宛如夜幕下盛开的蓝色睡莲花,美不胜收。
寓意吉祥,莲花纹样装饰技法丰富多彩
莲花纹样更是文物中常见的纹饰。
南京市博物总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有关莲花纹样的历史遗存,最早可以在距今几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发现。从东晋晚期开始,瓷器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。特别是东晋晚期到南朝这段时间,莲瓣纹与处于巅峰的青瓷制造业相结合,广泛用于各类器皿中,成为当时的主要纹饰之一。青瓷莲花尊、青釉莲瓣纹瓷盖罐、莲花纹瓦当……现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的一系列南朝器物,都见证了莲花纹样的“辉煌”。
到了唐代,莲纹装饰艺术开始进入成熟阶段,瓷器莲纹的装饰技法也更加丰富多彩,主要有印花,堆贴、釉下彩等装饰技法。同时,唐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状况更为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,在雕塑、建筑、绘画以及铜镜、石刻、砖刻、陶瓷、金银器、染织、刺绣等工艺形式中,莲花装饰也很常见。
宋元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。“南北名窑辈出,官民窑竞相发展。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装饰题材都空前繁荣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莲瓣纹是元代青花瓷器上最为常见的辅助纹饰,俗称“八大码”。其装饰技法为轮廓由外粗内细的两道线构成,线条转折硬朗,棱角分明莲瓣之间均留有空隙,莲瓣内绘各种纹饰,多为火珠、火轮、银锭、珊瑚、犀角、双钱等图案,人称“八宝”或“杂宝”。
明清时期,莲花纹装饰更加接近大众生活和审美,常以莲花、鱼及童子等形象组合作为“吉祥图案”,代表着“连年有余”“和合有余”“连生贵子”等寓意。
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
标签: